因为公事,我第一次去了山东。从长沙到普宁,火车足足颠簸了15个小时才到。滕州的朋友早在那里等候,汽车再前行1个多小时,就到了著名的滕州市了。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出发之前,我专门在网上看了滕州的相关资料。知道了滕州不仅是当代中国将军之县,如李继耐、刘书田和李景三位上将均是这个地方人,更有鲁班、墨子、孟尝君和毛遂等古文化名人从这里走向世界。
我们下榻的鲁班饭店,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21层高,住在19层,大部分滕州市区尽收眼底。据当地的朋友说,这里离鲁班纪念馆很近,于是,第二天,我们专门去那里看了看。
滕州的冬天阳光明媚,但风呼呼地打在脸上,让人感觉有种特别地冷。我们在纪念馆门口随便拍摄了一些照片,就走了进去。拿了身份证登记一下,免费参观,但游人特别少。
还好,当地的朋友是个“滕州通”。他告诉我们,鲁班纪念馆占地15.2亩,总投资3000万元,主体建筑以“继承与发展”为设计理念,采用仿古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以鲁班发明的卯榫结构为主,混凝土框架为辅,建设面积达8600平方米,设有祭拜大厅、航天厅、木器厅、石器馆、鲁班庙会、今日班门等展区。
据朋友说,鲁班纪念馆在建设中将突出“百工圣祖”的特点,采用仿古式建筑风格,以土木建筑为主,混凝土框架为辅,构建飞檐画栋、美轮美奂的古建筑风貌,突出精巧典雅的灵性与特色。
不过,对于游人来说,最感兴趣的莫过于鲁班传奇故事了。朋友当然也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站在“鲁班锯树”的塑像前问我们知不知道锯子的来历,见众人皆摇头,他说,这源于当时的鲁国国王修宫殿。一天,在砍树去的路上,鲁班脚底一滑,身体便顺着山坡往下滚去,他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于没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无比。
“怎么这不起眼的茅草这么锋利呢?”他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细细端详,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他想:要是也用带有许多小锯齿的工具来锯树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头锯开了吗?那肯定比用斧头砍要省力多了。
于是,鲁班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带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果然,很快就把树木锯断了。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锯”。
“知道吗?这东西也是鲁班发明的。”在一大大的石磨前,滕州朋友告诉我们,有一次,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饭,可是没有面粉了。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
“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鲁班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朋友说, 某天,他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他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鲁班找来两块石料,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木把。然后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的石磨。”朋友用手摸了摸下巴说。
朋友是讲故事的高手,作为滕州人,鲁班、墨子、毛遂、孟尝君等等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仿佛从他的口中道之不尽,说之不完。尤其是在鲁班纪念馆里,每一件展品前,他都能说出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这对于我们外地人来说,确实令人难忘,令人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