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鹦鹉 Kakapo——世界上最奇葩的鸟

鸮鹦鹉 Kakapo——世界上最奇葩的鸟

鸮鹦鹉主要是草食性的,植物种子、果实及花粉等,甚至是一些树木的边材都能成为它们的食物。

鸮鹦鹉的喙能有效地碾磨食物,因此它们只有一个相对小的砂囊,另外它们有一套独特的习性,就是会用喙将叶片或蕨叶最具营养的部分挑选出来,难以消化的纤维部分则会留下。

在峡湾区内,经雪崩及岩层滑动后造就的区域,拥有极度丰富的果实资源—如杨桃、茄皮紫、悬钩子属中的黑梅、覆盆子等,还有马桑科中的新西兰原生植物等,这些拥有丰富果实资源的地方也被当地人称作“鸮鹦鹉的花园”

鸮鹦鹉拥有几项世界之最:

它是世上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

它也可能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普遍相信可达60年或以上。

它也打破了大多数鸟类一夫一妻制的浪漫:是唯一一种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实行求偶场交配模式的鹦鹉!

啥?求偶场交配模式

这是一种拥有罗马竞技场般场所的鸟类!

在求偶季节,雄性鸮鹦鹉会聚首在一个仿如竞技场的地方舒展双翼,透过表演独有的舞蹈及演唱来吸引异性。

雌性鸮鹦鹉只会以表演质素来决定对象,其他外在因素也不能左右它们的选择,她们在选择对象后即进行交配,交配完就分手......

一到求偶季节,雄性鸮鹦鹉就跑到远离它们日常生活地区达7公里之外的山顶上去建立自己的交配竞技场......

每个竞技场均为由雄性制成的圆盘形凹坑,最大可达10米,但一般深度及宽度至少能容下一只半米长的鸮鹦鹉。

每只雄性鸮鹦鹉还会为它们的圆盘建一条连接的小道或可见的轨迹,沿山脊而建的话可长达50米,围绕山顶的直径也可达20米。

越来越觉得这种鸟儿很奇葩

雄鸟搞定求偶所之后,所要做的就是:大叫!

这些嘹亮而长距的叫声会吸引雌鸟,她为了打一炮需要走好几公里,找到那只发出撩人的歌声的雄鸟。

当她一到达交配所,雄鸟就开始了独特的表演:内容包括由一边摇摆到另一边,并用喙发出卡嗒卡嗒的声音。不久后雄性会背对雌性,展开双翼并以倒行的方式接近雌性,而整个试图交配的表演约维持2到14分钟。

它们随即交配,交配后雌性就会离开并回到自己的家园,等候产卵并孕育小鸟,而雄性则继续留守在交配场内发出呜叫,吸引下一个异性前来......

鸮鹦鹉的蛋一般在30天后孵出,雏鸟全身披上灰色的绒毛,雌性鸮鹦鹉会持续哺育约3个月,在10到12周后幼鸟才会首次离开巢穴。

随着它们愈来愈独立,母亲仍会个别地喂哺它们达6个月之久。

由于鸮鹦鹉颇长命,因此它们会先享受一段青年期后才进行繁殖。雄性鸮鹦鹉在5岁以前不会开始它们的求偶,雌性更要到9至11岁才开始寻访异性——真是难得一见的动物界晚婚晚育模范。

因此,鸮鹦鹉是一种繁殖率最低的鸟类!

怪不得过了这么多年才只有不到150只。

另一个关于鸮鹦鹉繁育的有趣资料是:雌性鸮鹦鹉可因应其母体的状况,从而改变后代的性别比例——当雌性鸮鹦鹉进食了较多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后,它们就会诞下雄性为主的后代(雄性一般较雌性重30至40%)。

因此,雌性鸮鹦鹉仍会在食物或资源供应紧张的时候诞下后代,但会偏向于诞下单一性别以使种群内的性别得以分散(例如集中在雌性的后代),而在食物量丰富的时候则无此顾虑。

雄性鸮鹦鹉则会在食物量丰富时多与不同的雌性交配,以达致物种延续的天赋使命。这种因母体体重状况而影响后代性别的研究对保育计划有重要影响。

鸮鹦鹉在毛利的民谣及信仰当中均有丰富的意涵:如它们不规则的繁殖周期常与饲果丰收年一同出现,像新西兰陆均松这类数年才结一次果的树木也在它们繁殖的年分结起累累的果实,致使毛利人往往会赞美鸮鹦鹉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还有一个奇特的鸮鹦鹉习惯:它们喜欢把浆果埋在僻静的水塘内,以备冬天不时之需;毛利人同样有这个习惯,他们也会为了这个目的,把食物深藏水中——话说,藏在水中难道不容易烂掉吗?

虽然毛利人很喜欢鸮鹦鹉,但也不能拒绝鸟肉的可口,当地人捕捉鸮鹦鹉来改善伙食,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鸮鹦鹉肉的味道与质感与羊肉差别不大......

鸟肉像羊肉!难以想象!

鸮鹦鹉除了作为食物而被捕猎外,毛利人也会应用它们的毛皮——特别是羽毛去制造披风或斗篷,每件这样的斗蓬需用上11000条以上鸮鹦鹉的羽毛。

这种服饰不但美轮美奂,更具有非常保暖的效果,因此,每件披风均价值连城,特别是少数仍然保存良好的,更被视为圣物。

毛利人有一句谚语:“拥有鸮鹦鹉披风却仍然埋怨寒冷”,就用以形容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最后,奇葩的鸮鹦鹉,也是毛利人的一种温柔亲切的宠物,十九世纪在新西兰的欧洲人如乔治·格雷爵士就在一封书信中,提及他的一只鸮鹦鹉在对待他及他朋友的行为,“像一条狗多于像一只鸟”

这么可爱的物种,可要好好保育啊!

发布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