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全文约需6分钟
马伊琍为何被骂上热搜
文/晏凌羊
01
前段时间,马伊琍被网友们骂上了热搜。
在参与一档节目时,被主持人问及女性题材影视剧爆发的问题,她表示自己不赞同强调“女性题材”,说“男性、女性应该是彼此合作、彼此倚靠、彼此帮助的……不要去孤立男性,也不要过分抬高女性。如果你内心持的就是平等态度,就不会过分强调女性题材。”
这一番话,引来谩骂无数。
有的网友,甚至称她为“女奸”。
还有的人,拿她原谅文章出轨的事情说事,说她是“假女权”。
对这个问题,我想顶着锅盖说两句。
我认为马伊琍原话的意思是,题材就是题材,不该分男性、女性。
理论上(应然层面),过分强调女性题材,本质上彰显的还是不平等。就像我们如果一直强调不要歧视单亲孩子,那本质上还是觉得单亲孩子低人一等。
虽然,在实践层面(实然层面),这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歧视广泛存在,所以我们才要反歧视。
我觉得马伊琍根本没有“咱们别老提女性,也要关怀下男性”这层意思。
再者,男性与女性应该是彼此合作的关系,这话有问题么?她表达的也是一种应然。
我自己,向来也很反感人们只从性别这个单一的维度给人做分类。
男人也可以是女权主义者,女人也可以是男权主义者。
是很多人把那部分(数量还不少)的男性,当成是男性群体的代表了。可说实话,谁能代表一个群体?
02
一个人在接受采访时,不可能把每一个意思都表达精准。
文字还有细细斟酌的时间和空间,而接受现场采访,很容易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像我这种口拙的人,面对一个大活人时,也会没头脑地蹦出一句“(这钻戒)这么小”。可经常关注我微博的人都知道,我对玫瑰、钻戒等等东西基本无感,更不会拿它去评判情义的大小。
马伊琍说“不要孤立男性,也不要抬高女性”,针对的应该是网络上一部分女尊主义者、女霸权主义者、过分上纲上线的所谓女权主义者,没有“男性被孤立了,我们要关爱男性”这层意思。
在性别不平等议题比较突出的社会,我们需要靶子,而马伊琍刚好成了靶子而已。
再者,我觉得,一个人的观点和一个人的私生活是两回事。
仅仅因为不同意一个人的观点而攻击其私生活,总归是不大对的。
我也经常因为自己发表一个观点,而被人diss在前段婚姻里如何如何。
讲真,我觉得这真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性别不平等议题,是社会议题,是公域话题,人人都有参与的权利。但是,私生活领域的感情问题,有时候真的不能单独以“性别不平等”这一单一维度来考量。
一段婚姻中的男和女,不能代表男性或女性这个群体。
这段婚姻中男人和女人的情感、利益纠葛,更多跟TA本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跟TA本人是什么性别)有关。
也许婚姻中的人会受社会观念的影响,但TA本人还是可以选择“受或者不受”。本质上,还是“我们是怎样的人”决定了一段感情的走向。
03
马伊琍提及“不强调女性题材”,很多人骂她:女性稍微发出一点声音,就被她说声音太大了?她自己作为女性题材的既得利益者,这吃相也未免太难看了。
还有人说:“现在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呢,你就提醒人家不要吃撑?”
这话听起来好有道理啊,可实际上有很大的逻辑bug和强权意味。
这两者是矛盾的吗?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吗?
非洲现在也有很多人吃不饱饭,但我国也有很多人得了“富贵病”。
南北极很冷,你可以提醒别人“注意保暖”,但赤道附近、沙漠地区确实很热,你也可以提醒人家“别穿太多,担心中暑”。
我记得,汶川地震时,我们打开电视,发现几乎所有的电视台全部都只是在播放地震画面。
我一个朋友在网上表达了一句:“我想看娱乐节目。”
好家伙!她当即收到了漫天铺地的谩骂,主题是:“汶川死了那么多人,你还有心情看娱乐节目?做人要不要这么冷血。”
当时,网上很多人只认可一种“政治正确”:那么多同胞都死了,你也要跟着悲伤很多天。你若是想短暂地逃离一下这种悲伤的气氛,那你就是冷血。
真正对人类保有悲悯心的人,大多明白:人类的悲哀,不仅仅只有一种。
他们对异类反而更宽容。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人人得而诛之”观点的,更像是“鞋教”(通假字)。
04
女明星一直以来为妇女儿童发声,哪一次发声时有一点点的表述不精准,就会被无数“上纲上线的人”穷追猛打……姚晨如此,马伊琍也是如此。
当年,网友们吊打姚晨,说她是“圣母婊”,居然主张收留难民……搞得后来她的团队不得不发出声明,说她不是那个意思,她的意思是“关注”,任何弱势群体都值得关注。
我把当初她的言论全部翻出来看了一遍,真没看出来她有“呼吁中国政府收留难民”这层意思。在公开场合,在微博上,她无数次强调的是“和平”“希望难民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家园”。
昆明火车站恶性事件后,姚晨于次日凌晨2时11分,在微博上发表这样的文字:“难过得无以言表,恶之花绽放的土地,愿真相早日到来,告慰无辜的亡灵。”作为云南人,我丝毫没觉得自己被冒犯。这条微博的口吻是非常痛心的,只是“恶之花绽放的土地”让"护乡宝们"感到不大舒服了,但你能感知到姚晨对云南没有恶意。
“恶之花绽放的土地”这几个字,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都有恶,在某些土地上,恶之花可能只有一朵,也可能有一大片。那么,数量到底要达到多少,才能配称为“恶之花绽放的土地”?如果把那帮乱砍乱杀的人视为恶之花,称云南为“恶之花绽放的土地”是不是真有不妥?
我们这一辈子,要说多少句话啊(算上写出来的话)?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说错一句话、一个词?你能吗?我觉得一个人只要本心是好的,没必要因为某句话的口误上纲上线。
姚晨大概是被骂惨了,很快删除了那条微博,并于当日10时38分,发布一条简短微博,只有两个字:默哀。并配一张蜡烛图。
《恶之花》最早的出处应为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写的组诗,可惜很多人连波德莱尔的名字都没听过。姚晨的表述可能有点问题,但我觉得人们对她的攻击更加莫名其妙。女明星谈社会议题,很容易因为一个字词表述得不精准而被骂得体无完肤,其长期以来的公益行为被全盘否定。
你看,男明星们就学精了,决不发声。
05
男明星们确实非常精,他们很少去碰触社会议题,估计就是怕自己说什么话引起争议,影响自己赚钱。即使他们在接受采访时,也有词不达意的时候,但很少会收到这样的口诛笔伐……
为什么呢?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蒋劲夫家暴事件后,很多娱乐圈人士发声支持他(支持家暴当然是不对的)。胡歌支持了,蒋梦婕也支持了,可是,骂蒋梦婕的声音要比骂胡歌的声音要多很多。
或许,胡歌是靠作品、靠平日里的表现积攒起了很好的观众缘,因此,他更容易被大众原谅,但是,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社会舆论对女人的要求更严苛,骂女人的风险总比骂男人更小?
职场中,女上司面临的来自下属的“不服管”的阻力也总是比男上司更大。如果一个女的站在台上演讲,她受质疑的概率也比男性演讲者大。
男性说错话,很多人认为“情有可原”。女性在表述时已经倍加小心,但还是可能会被曲解、会被人抓住一个词的字面意思进行口诛笔伐。
对男性畏惧、对女性轻薄,已经写进了社会基因里,写进了很多人的潜意识里。
这样挺不好的。
长期这样下去,那些热衷于谈论社会议题的有影响力的女明星。出于自保,可能也不想再参与这些话题了。
我还是那句话:可以批评言论,但不必求全责备。只要本心向好,一个人是可以被允许说错一两句话的。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我还蛮佩服那些发完微博就不看评论的营销号号主的,一个个的,看起来脾气好得很。后来我才知道,同样的内容,他们会在各个平台发一遍,发完以后从不看评论。他们珍惜每一个粉丝和评论,将其视为积攒自己人气的数据贡献者。我就真的做不到,所以有些人对我的讨厌也是货真价实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