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莽山烙铁头”外,我国还有哪些原矛头蝮属的毒蛇?

除了“莽山烙铁头”外,我国还有哪些原矛头蝮属的毒蛇?

以黄绿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flavoviridis)为模式种确立的Protobothrops属的具体特点有:具有长形,一般无齿的腭骨,上颌骨颊窝边缘没有突起,外翼骨前侧不宽大,隅骨与夹板骨分离。

Protobothrops中的Proto有“原来”的意思,bothrops是美洲的矛头蝮属(Bothrops),所以Proto+bothrops就被译为原矛头蝮。不过要注意的是尽管原矛头蝮里有矛头蝮的影子(包括名称和形态上的相似),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属,所以不要混为一谈。

费尽力气可算把原矛头蝮属是什么讲完了,所以接下来该步入正题了,也就是

我国都有哪些原矛头蝮属的物种?

尖鳞原矛头蝮/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的俗称有“烙铁头”、“龟壳花”等

形态特征:原矛头蝮头背具细鳞,棕褐色,有近倒“V”形的深褐色斑纹,上颌骨着生中空的管牙,头两侧有颊窝,眼后到颈侧有一暗褐色斑纹,上下唇色浅,头部腹面灰白色,体背棕褐色或灰褐色,在背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边相连而成波状纵纹,在波纹的两侧有不规则的小斑块。腹面浅褐色,每一腹鳞有1—3块近方形或近圆形的小斑。

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浙江、安徽、福建、台、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国外有国外(阿姆萨)【模式产地】、孟加拉国、缅甸 。

毒性测试(ld50):

皮下注射:10.55mg/kg

腹腔注射:0.76-2.95mg/kg

2.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

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

别说,这蛇还挺漂亮

形态特征:菜花原矛头蝮背面黑黄间杂。系由于每一背鳞具有比例不一的黑黄两种颜色构成;黄色在有的近于草黄色。有的类似菜花黄色。故称“菜花蛇”。从整体看。有的黑色较少。整体趋近于草黄色;有的黑色较浓。整体偏黑而杂以菜花黄。大多数的正背沿有一行镶黑边的深棕色或深红色斑块。每一斑块约占数枚至10余枚背鳞。腹面黑褐色或黑黄问杂。头背黑色可见黄色圈纹。吻棱经眼斜向口角以下的头侧黄色。眼后有一粗黑线纹;头腹黄色。杂以黑斑。

分布:国内重庆、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四川、西藏、云南。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国外(阿萨姆)【模式产地】、缅甸北部、国外北部。

毒性测试:

静脉注射:1.5mg/kg

亚种:

指名亚种:T.j.jerdondii

越北亚种:T.j.bourreti

川鄂亚种:T.j.xanthomelas

3.喜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himalayanus)

喜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himalayanus)是我国体型仅次于莽山原矛头蝮的蝮蛇

简介:喜山原矛头蝮个体很大,最具特色的是其红头、红眼睛,性情凶猛,最大个体有1.5米长,生活在珠峰保护区、尤其是喜马拉雅山南坡。此处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仍然保存了非常完整的食物链。而喜山原矛头蝮的发现完全颠覆了喜马拉雅山地区“荒凉、物种稀缺”的世界第三极印象,因为大型毒蛇的发现说明当地物种多样,且当地生态环境的原生度高,没有遭到破坏。

分布:中国西藏【模式产地】、国外(锡金)、不丹

毒性测试:无

4.大别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

大别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

形态特征:这种蛇的形态有着鲜明的特点,它的头略呈三角形,背部为土黄色,从头后部至尾分布有多条深棕色的横纹,横纹的边缘呈现黑色锯齿状的图案。它的腹部为灰白色,身体两侧则有一排紧密排列的橘色小点,尾尖为深橘红色。这种原矛头蝮蛇的形态特征和国内外已经发现的其他原矛头蝮类的形态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分布:中国大别山【模式产地】

毒性测试:无

5.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 )

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 )是我国最小的蝮蛇

分布:中国贵州(荔波茂兰自然保护区)【模式产地】,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

毒性测试:无

6.莽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莽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常被冠以“小青龙”、“蛇中熊猫”的称号

它还是亚洲最重的蝰科毒蛇,最长的蝰科是国外的黄绿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flavoviridis)

形态特征:尾部呈白颜色,因此又被称为莽山白尾蛇。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

分布:湖南宜章莽山【模式产地】、广东韶关乳源

毒性测试:

腹腔注射:4.3mg/kg(毒性出人意料的拉胯,但还是剧毒蛇要小心才是)

7.乡城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xiangchengensis)

乡城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xiangchengensis),目前其分类存在争议,和菜花原矛头蝮可能是同物异名。

形态特征: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等等。

分布:中国四川(乡城【模式产地】、九龙、康定、巴塘)、云南

毒性测试:无

由于可能存在同物异名的关系,可以参考菜花原矛头蝮的静脉注射1.5mg/kg

8.缅北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kaulbacki)

缅北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kaulbacki)

形态特征:通身暗绿色,正背有一列暗褐色粗大逗点状斑,两侧还各有一行较小点斑;腹面有灰、白间杂的斑块头背色黑,有略呈“人”字形浅色细线纹。

分布:缅甸金三角北部补脑登【模式产地】、国内:西藏(林芝、墨脱、错那)

毒性测试:无

9.越北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trungkhanhensis)

越北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trungkhanhensis)

形态特征:背部和头部呈浅灰棕色,体背和尾部有76~84条深棕色斑,腹部呈深灰色,近尾处黑色,尾末端无红斑。

分布:国外高平【模式产地】、中国广西(可能有分布)

毒性测试:无

10.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

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

分布:国外北部番西邦峰【模式产地】、国内在广东、福建、广西、浙江均有发现其分布,其分布范围并非呈片状而是局限于三个点状区域内。

毒性测试:无

国外原矛头蝮属的毒蛇

现已知共15种,其属内大多数物种都十分罕见且有相当部分都是我国的特有物种。

1.Protobothrops flavoviridis (HALLOWELL, 1861)黄绿原矛头蝮 (国外)

2.Protobothrops elegans (GRAY, 1849) 琉球原矛头蝮 (国外)

3.Protobothrops tokarensis (NAGAI, 1928)宝岛原矛头蝮 (国外)

4.Protobothrops sieversorum (ZIEGLER, HERRMANN, DAVID, ORLOV & PAUWELS, 2000)三棘原矛头蝮 (国外)

5.Protobothrops kelomohy (SUMONTHAVASARUCHAPONG,CHOMNGAM,SUNTRARACHUN,PAWANGKHANANT,SOMPAN,SMITS,KUNYA,CHANHOME,2022)翁桂原矛头蝮。(国外)

不足之处请指出;相关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侵权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